編者按:近日,首款國產(chǎn)3A大作(高成本、高體量、高質量的單機游戲作品)《黑神話:悟空》一經(jīng)上線,便在全球掀起了現(xiàn)象級熱潮,不僅引爆了游戲市場,還迅速引爆社交媒體,成功出圈,席卷了整個游戲界乃至文化圈。全球解鎖當日,便登頂海外數(shù)字游戲發(fā)行平臺Steam熱玩榜第一,在線人數(shù)峰值突破220萬,位列平臺歷史第二位,也成為前十中唯一的國產(chǎn)游戲?!逗谏裨挘何蚩铡纷屧S多玩家甚至“路人”關注的不僅是精良的制作,還有游戲中大量中國元素和文化背景,這引發(fā)了外國玩家和網(wǎng)友對以《西游記》為代表的中國神話傳說的強烈興趣。
《黑神話:悟空》部分場景取材自福建泉州、南平,除此之外,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福建與齊天大圣的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《西游記》之前,而馬尾又與這只“猴子”有什么關系呢?
閩安古鎮(zhèn)圣王廟坐落迥龍橋北岸,與南平順昌圣王廟、廈門同安圣王廟共同位列為福建奉祀齊天大圣的三大廟。閩安圣王廟為宋明建筑風格,風貌極具特色,坐北朝南,背依巍峨雄俊的棋盤山,面對唐代通海大石橋迥龍橋,左后側有神醫(yī)廖將軍廟和辛亥革命烈士、陸軍上將林述慶墓,右前側有千年海上絲綢之路邢港和江南趙氏宗祠以及關西楊氏祖居。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、中國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預備名單閩安迥龍橋的附屬文物保護單位。
閩安圣王廟始建于南宋理宗端平甲午年(1234年),明清兩代經(jīng)過數(shù)度維修,又經(jīng)民國十二年(1923年)、新中國成立后的1989年的兩次修繕。2014年,馬尾區(qū)政府撥款重建圣王廟。重建后的圣王廟遵循“修舊如舊”原則,依舊古香古色,雕梁畫棟,古代木構建筑中榫卯結構的精華,獲得淋漓盡致的傳承。
圣王廟由圣王殿、跨街亭、觀音閣三部分組成,占地面積405平方米,建筑面積605平方米。圣王殿為土木結構,封火山墻,面闊與進深各五間,穿斗抬梁式木構架,內祀齊天大圣孫悟空、丹霞大圣、紅毛猴王等三尊主神,還奉祀二十尊神圣。三尊主神集中體現(xiàn)了從紅毛猴王到丹霞大圣,再到齊天大圣孫悟空的演化過程。
早在唐宗時期,福建就流傳著紅毛猴精的傳說,猴精俗稱“猴王”。廟前跨街亭平面呈東西向,長方形,為木構架。觀音閣在圣王殿后側,基礎依山勢升高4米左右,也是土本結構,封火山墻。圣王廟整座廟宇安坐在迥龍橋北岸橋墩上,岸墩上部雕砌層層凸出的懸空卷書石材,工藝精美,卷書斷面長30余米,高2.5米。從外觀看,廟宇重檐歇山項,這在江南廟宇建筑中極為罕見,尤為壯觀。
圣王廟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。廟宇東側墻外豎有四面石碑,其中“沈公橋”碑記載迥龍橋與圣王廟的歷史沿革及捐款名錄,“福祿善慶”碑和“廟貌重新”碑記載民國十二年(1923年)重修圣王廟之事。四面碑文詳細記述閩安古鎮(zhèn)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,大篇幅記述了閩安商行商店在中琉關系與閩安對渡貿(mào)易中,進行海上貿(mào)易的詳細情況和捐款名錄。
清代福州人編寫的《臨水平妖志》,描述陳靖姑“被良女帶去閭山學法。二人行至望北臺嶺,遇著一妖一鬼調戲,被良女用火珠擲去,姑乃走了”。此妖原來是“福州豹頭山紅毛猴精”,一貫奸人妻女。三年后,它被陳靖姑用捆繩“捆做一堆,動彈不得,遂命王、楊二太保,將那猴子押出去,著陰兵割去陽具”,于是棄邪歸正。
清人何求的《閩都別記》更加明確記載,原是為非作歹的紅毛猴精,被女道土陳靖姑收服后,安頓在福州烏石山的豹頭山宿猿洞。猴精自歸正法后,受過敕封,后在洞修煉,法術無邊,顯圣佑民,成為民眾的保護神。此時,福州乃至福建鄉(xiāng)民皆尊稱修煉成圣的猴王為“丹霞大圣”。
中國古代所建廟宇都有淵源,圣王廟亦然。閩安迥龍橋于唐代建成,邢港的山洪暴發(fā)、閩江的大潮沖擊,時常沖裂部分橋體,鄉(xiāng)民疑有疑妖魔作怪。于是鄉(xiāng)民集資,從福州烏石山請來陳靖姑的部將丹霞大圣,在橋北引橋駁岸上興建起猴王廟。
但自然災害總違人愿,石橋的壞損依然難以根治。鄉(xiāng)民懷疑猴王貪玩不稱職,加上民間傳言在橋旁東村稻田上,有猴子穿的鞋子丟失田間,鄉(xiāng)民對猴王的玩忽職守更是深信不疑。南宋淳祐十二年(1252年),福建觀察使兼閩安鎮(zhèn)官趙與滂,秉承民意立即在猴王廟后側構建觀音閣,節(jié)制猴王。
歷史車輪飛奔至明代,文學巨匠吳承恩的《西游記》問世。這部小說塑造了忠心耿耿的孫悟空在護送唐僧西天取經(jīng)的險惡路途上降妖除魔,功垂成佛。閩安鄉(xiāng)民深受《西游記》影響,將猴王廟改稱圣王廟。圣王廟是閩安民眾信仰和鄉(xiāng)愁的象征。每年元宵節(jié)、圣王神誕都舉行盛大的游神和祭祀活動。每當游神隊伍的圣王神龕和猴兵猴將越過迥龍橋時,就像火龍騰空飛翔。福州地區(qū)有700多座紀念齊天大圣的圣王廟,其中許多圣王廟是閩鎮(zhèn)圣王祖廟的分爐,閩鎮(zhèn)就是閩安鎮(zhèn)。
明成化十年(1474年)福建市舶司從泉州移至福州,閩安成為首要的海關口岸,遷徙臺灣和高雄等地的閩安籍商戶,將閩安圣王信仰帶去建立圣王廟。清代閩安水師官兵保衛(wèi)和班兵制度中奉命輪戍臺灣和高雄縣左營二百多年,將圣王文化帶往臺灣相繼建立圣王廟。古閩安鎮(zhèn)與臺灣高雄縣的圣王文化源遠流長,高雄縣(今高雄市)的八座紀念齊天大圣的代天府(圣王廟),以及福建沿?;莅驳鹊氐氖ネ鯊R都是閩安圣王廟的分爐。
每年10月26日,是臺灣圣王廟信眾來到閩安圣王祖廟“每年朝拜、三年大拜”的日子。每年兩岸民眾共祭圣王時,廟內廟外人山人海,兩岸人民血濃于水。臺灣高雄、閩南惠安、省府福州等地圣王廟組成溯源竭祖朝圣團,祭拜閩安鎮(zhèn)齊天府(圣王廟)的傳統(tǒng)祭祀儀式亦相同。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圣王廟是福州東嶺游擊隊閩安聯(lián)絡點,圣王廟還被評為馬尾區(qū)不可移動文物點。
古代閩安海上絲綢路上的海船,還將圣王文化帶到東南亞和世界許多國家。古時,遠航歸來的輪船,戍守臺灣凱旋的兵船,每當見到圣王廟,就有回到家的感覺。近年來,閩安籍的海外僑胞、臺灣同胞在元宵節(jié)迎神、圣王神誕、清明節(jié)、春節(jié)的回鄉(xiāng)探親期門,都會來到圣王廟祭祀。(海峽時報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